品牌介绍 服务指南 产品中心 销售网络 售后服务
   红玫瑰 ( APLBLS:80 )      
分享到:

 陶瓷,是唐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唐山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北方瓷都,也是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生产陶壶、陶具。至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规模。当时,多是以劳动组合为基础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初开滦煤矿的建成和外资的进入,至三十年代末期,机器和电力在陶瓷生产制造中得以较为普遍的应用,唐山陶瓷渐渐兴旺起来。解放后,随着国家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唐山陶瓷有了长足发展,企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逐步纳入了国家计划。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近20%的职工在地震中遇难,90%以上的厂房建筑被震坏,70%以上的窑炉设备受损,使唐山陶瓷行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但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全行业职工以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迅速恢复了生产,震后一个月就生产出产品。在震后恢复建设中还适时地对工艺布局、技术装备重新进行了设计,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生产能力迅速达到了震前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山陶瓷工业将企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争创名牌、节能降耗、增加效益上来。整个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

  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陶瓷企业近百家,日用瓷以中、西餐具、咖啡具、茶具、酒店用瓷为主,年产量5亿件以上,卫生陶瓷以各种便器、面盆为主,年产量约1500万件。建筑陶瓷约40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与煤炭、水泥、铁路、机车一道成为唐山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唐山陶瓷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它秉承唐山陶瓷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工艺,集传统和现代、科工贸、产供销于一体,是我国陶瓷产品重点生产和出口企业。公司现有职工两万余名,资产总额11亿元人民币,有五个控股子公司、五个分公司和1个研究院,主导产品为日用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建筑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和耐火材料。其中,日用瓷年产能力1.6亿件。"红玫瑰"牌高档无铅骨质瓷是目前全国同行业高档瓷种中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卫生陶瓷生产能力200万件。特种陶瓷年产能力1000万件。耐火材料20万吨。年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是全国仅有的大型综合陶瓷企业之一。
概括讲,唐山陶瓷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解放前的自由发展阶段。(1949年以前)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解放前夕,虽然中国的制瓷业极为发达,但唐山的陶瓷制造业只有田家窑、秦家窑、赵家窑等10余户手工作坊,农工二百余人,分布在现在的缸窑路两侧,产品均为粗陶、粗瓷。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技术的刺激下,特别是开滦煤矿出煤后,一些新的陶瓷作坊相继出现,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机器和电力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生产出了日用白瓷,电瓷器件,卫生陶瓷等。形成了唐山陶瓷工业的雏型。其中卫生陶瓷是国内首创,唐山是中国卫生洁具生产的摇篮。

  二、解放后稳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6年)

  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广大陶瓷职工经过快速医治战争创伤,使唐山陶瓷生产步入正轨。经历了实施公私合营、大跃进、文革等阶段。产品也由内销逐步实现了内外销并举,成为唐山的创汇大户,唐山陶瓷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陶瓷的崛起,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1961年10月唐山市政府在首都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唐山陶瓷展览会。展期29天。朱德委员长亲临展会并题词:"充分发挥你们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生产更好更多的生活和工业用瓷,满足内销和出口的需要,成为第二个景德镇。"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快速发展时期(1977年以后)

  党的十一届全会以后,唐山陶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经受了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使卫生瓷、建筑瓷供不应求,唐山陶瓷厂、唐山建筑陶瓷厂蒸蒸日上,生产以20%--30%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特别是外贸体制的改革,使得多年来依赖外贸出口的日用瓷厂家被迫经受外贸停止收货,大量出口瓷厂家不得不转向内销,国内市场产销平衡受到冲击,大量产品积压。使日陶厂家在计划经济刚刚转轨时期第一次尝到了不能自主面向市场的苦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相继出台的情况下,唐山陶瓷工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第一个在全市工业企业中争得了外贸经营权,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依赖外贸公司的状况,直接的面向了国际市场。第一个在唐山市属企业中创办了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将外资引入了传统的产业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一个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日用瓷产品结构中,形成了被誉为"四朵金花"的红玫瑰牌骨质瓷,白玉牌白玉瓷,木兰花牌玉兰瓷和白兰牌白兰瓷。同时,唐山陶瓷工业又适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装备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的环境下,唐山陶瓷工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在唐山陶瓷集团和唐山胜利陶瓷集团两大集团合并组建新的唐山陶瓷集团的基础上,以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对集团内部优势资产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8年8月上市。标志着唐山陶瓷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国际化经营迈出了实质的一步。为使陶瓷这一古老的产业进一步成为,承载文化、艺术、历史的载体,唐山市委、市政府决定自98年开始承办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至今,陶博会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成为了唐山人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坚持以科技兴企为经营宗旨。不仅组建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斥资陆续引进世界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经过"七五"至"十五"期间,全方位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部淘汰了煤烧窑炉,装备了节能、环保、高效的现代化燃气窑炉,使传统的陶瓷产业告别了煤、烟、尘,迎来了气、电、洁。彻底改变了传统陶瓷产业的生产工艺,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现代高新技术加以完美结合。自1998年以来,自主研发了骨质瓷无铅技术、日用瓷低温快烧技术、高档釉下彩装饰技术、高档釉料生产技术等10余项新技术项目,通过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鉴定;自主研发了蜂窝陶瓷、超节水卫生洁具、冶金用陶瓷过滤器、釉下精陶、铁红金圈釉艺术瓷等30多项新产品开发项目,获省、市级奖励。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公司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向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澳洲、亚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红玫瑰骨质瓷创造了六个历史之最:1、创制投产最早2、产品质量最好3、器型品种最全4、占有市场最广5、品牌知名度最高6、最早研制生产无铅骨瓷。唐山陶瓷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唐山陶瓷的各个发展阶段均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关怀。1996年7月,江泽民主席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1996年7月,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到唐山第一瓷厂骨质瓷生产线视察。2000年2月,朱?基总理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2000年5月,温家宝总理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2005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铁映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2005年,无铅骨质瓷项目通过省级鉴定,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一五"期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唐陶股份公司提出了"创建国内同行业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将通过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引进"、"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战略,从人才储备、自主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打造成全国一流企业,并且向世界一流品牌进军,占领国际中高端市场。

品牌故事

     一、大不列颠的奇思秒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瓷器的文明古国,进步的欧洲出现瓷器的时间要比中国晚1500多年。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瓷器经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可与黄金等价。唐山陶瓷在近代史上最早进入工业化,有过一度辉煌。在中国成立后,唐山成为北方制瓷中心,制品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代中国陶瓷在重新夺回国际市场的同时,销量巨大,却价格低庸,处于劣势。分析认为,我们瓷器的造型、装饰、实物质量以及包装、广告、宣传、运输、交获期、品牌名气、经销手段都不适应市场竞争。而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国际公认的高档瓷种—骨瓷。

    骨瓷,又称骨质瓷和骨灰瓷,是在原料中加入畜兽骨灰制作的高档瓷种,它瓷质洁白细腻、壁薄质坚、透光性好、釉面莹润、装饰靓丽、格调高雅。它的出现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骨瓷原是英国于18世纪所创,终始于1756年,英国斯塔福德郡有个名叫斯波德的人,酷爱中国瓷器,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有种种臆想,猜测精美的中国陶瓷是怎样制作的,会不会是用骨头做的原料烧制的?经过多年辛勤研制试烧,屡屡失败,后来完全丧失信心,决定放弃研究,不料,在最后清楚现场残渣时,却惊奇地发现,在烧毁的废料中,竟然有些烧结过火变形却露出如晶似玉的质地,这残件对他可说妙不可言,使他大喜过望,于是继续改进工艺和原料配比,终于在1979年把骨瓷烧制成功。又经不断改进,成为英国皇家用瓷。至今仍是世上无可争议、身价百倍的高档软质细瓷。

    骨瓷的微观结构,主要由方石英、钙长石、莫来石与玻璃相构成。生产骨瓷工艺条件苛刻,泥料成形的塑性差,坯体烧成范围窄,过火易变形,欠火易生烧,对规格尺寸影响很大,成瓷后还容易发生后期龟裂、变色等缺陷,生产技术难度很大,所以世界上只有英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国家中的有限几家工厂生产,对此,我国起步很晚,作为北方瓷都的陶瓷工作者,40年来,对骨瓷作过反复探索、研制与生产场走在全国的前面。

    二、梦起60年代

    追溯我国骨质瓷的诞生历史,我们先后采访了在世的老一辈骨质瓷创始人、研发人:王淑英、张玉春、李洪凯、袁学敏、王春永等老一辈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一一介绍了骨质瓷从研发到成功的坎坷历程。

    建立不久的唐山陶瓷研究所,60年代初,获知英国成功生产高档骨质瓷消息后,决定开始研制中国的骨质瓷,他们在无任何研制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得知青皇岛捕杀鲸鱼的消息后,派技术人员带着有关证件,背回一带子鲸鱼骨,回来一看,这些鲸鱼骨还连着肉,化验室的几名同志,把肉煮着吃后,将剩余鲸鱼骨煅烧后,加入原料中,因其组成中主要是磷酸钙,理论上应当可以作为陶瓷原料使用。于是进行试验,并制作出了中国最早的骨瓷,取得了初步经验,但是不具备生产条件。

    1963年春天,桃红柳绿之时,天津外贸来人到唐山第一瓷厂,提供了一件美国骨瓷茶杯样品。瓷质极好,卖价很高,引起大家注意。青年技术人员王庆祥想,既然叫骨质瓷,一定是原料中有骨灰成分。于是他与郝对延师傅一起在食堂收集骨头,装入匣体锻造。有人嘲讽他们冒傻气。烧后的骨灰洁白,经多次配方实验,瓷质白中泛绿,着人喜爱。随后,第一套异玲型咖啡具制成,后来又由唐山陶瓷公司产品设计组设计了健力、丽竹等系列新型烧制成功。时在1963年8月至1964年10月间。这个工作受到上级和轻工业部的肯定。至1966年生产出40套橄榄型咖啡具由外贸经营出口。这是中国骨瓷首次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展露风姿。

    唐山骨质瓷进一步研制因文革影响而一度中断,1972年,外贸部和轻工业部向企业提出“上高档、增配套、提高汇换率”的要求。年底,唐山一瓷厂在领导人崔金祥的提倡和主管下开始了新的试验。经一年的努力,制品逐渐提高,有了“脂润霜凝浴芙蓉,玉肌冰肤洁无暇”的美誉,1974年有了自己最初的品牌“绿宝石”,并启用了相应的底标。一些介绍文字的美丽的淡绿色作为唐山骨瓷一个特色,当时出版的《陶瓷工艺学》也将这个观点写入书中。从此结束了中国没有骨质瓷生产的历史。

    对于生产的客观评价,只有市场说了算。唐山的绿色骨瓷一向被认为是白色的,因此外贸提出,企业应该开发白色骨瓷,而工厂也自知技术尚在探索与改进之中。原有工艺生产的制品,优品等级率低、易变形,因不能制作大型扁平器皿而影响配套,且成瓷在后期存放有某种缺陷的隐患。因此让骨质瓷更新换代已属势在必行。

    一位只上过初小,在陶瓷企业工作过多年,从实践中自学成才的1974年担任,厂级工程师后,组织科技人员李鸿凯等,进行技术人员攻关,采用覆式托烧,进而用赋型匣钵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施熔块釉的新工艺,解决了制品烧成变形等一系列问题,1975年通过省级鉴定,使制品再上了一个台阶。

   年仅55岁的谭振岭工程师不幸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家难,但震后幸存的陶瓷程工,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这项神圣的事业继续下去。

    历史上,唐山的大多数陶瓷厂家集中在北郊的东西缸窑一带,多属中小企业。在随后的合并中,生产布局不可能做到理想。1956年成立唐山市陶瓷工艺公司后,有了行业管理的专职机构。于1958年开始谋划要在一个适当地点合理规划筹建新厂,这便是最早建成的全民企业唐山市综合陶瓷厂,于1963年投产,1964年更名为唐山市第一瓷厂。当各厂遭到大地震的破坏之后,在公司领导下很快开始恢复建设,职工们守机餐、伴机眠,打破各厂厂际间的界限组织会战,率先恢复了一瓷厂的生产条件,1977年便被国家命名为大庆式企业,骨质瓷是其中一个车间,继续研发,为加快研发进度,由唐山陶瓷研究所王淑英、王贺勤和一瓷厂李鸿凯、林佚良等合作攻关,1981年获得成功,走向成熟的骨质瓷开始有了“红玫瑰”牌。1982年建成中国第一条骨质瓷生产线投入批量生产,同年正式注册“红玫瑰”,走进国内外高档日用细瓷市场,从而为中国也为唐山陶瓷赢得了荣誉。骨质瓷生产车间后来扩大为骨质瓷分厂,1998年从一瓷厂分出,独立建成今天的骨质瓷分公司。